English

平步青云的马周

2000-02-18 来源:光明日报 周长荣 我有话说

马周由一个普通的读书人,非勋非旧,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提拔。他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、侍御史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谏议大夫、中书侍郎等重要官职,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,官到中书令,前后不过15年。在他48岁的生命中,有20年始终在唐太宗身边,没有任过地方官,没有受过处分。可谓平步青云,一帆风顺。提拔之快、官位之显赫、宦途之平坦,在唐初官场中是不多见的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:一是当时的形势造成,二是遇上了明君唐太宗,三是自身具备优越的条件。

经历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,唐朝初年,士大夫不乐仕进,造成唐政府官员不足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全国官员仅643名。唐政权刚建立不久,百废待兴,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,这就为马周步入政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。马周是在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)初次见到唐太宗的,在当时皇帝令全国举贤的情况下,马周的出现可以说是适逢其时。

有了好的机遇,又遇上了慧眼识俊才的唐太宗,马周才得以进入仕途。据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记载,贞观三年,马周替一武官写了一份条陈,论述了20多件事,唐太宗看后很满意,了解到是马周所为,即日召见,“与语甚悦”,遂安置在门下省,不久授以监察御史之职。此后马周步步升迁,协助唐太宗处理国家公务,掌管军国政令,深得唐太宗的信任。唐太宗曾写下“鸾凤凌云,必资羽翼。股肱之寄,诚在忠衣”赠给马周,又曾说:“我与马周,暂不见则便思之。”唐太宗如此赏识重用马周,因为他确实是个人才,而且是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。

关于马周的才能,《新唐书》作者欧阳修评论说:马周自认为和商朝的傅说、周朝的姜太公差不多,“然周才不逮傅说,吕望”。欧阳修认为,马周的才能比不上傅说、吕望。毛泽东很不同意欧阳修的说法,认为:“傅说,吕望何足道哉,马周才能迥乎远矣。”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记载:马周很有才能,“机辩明锐,动中事会,裁处周密”,在贞观之治中,有许多建树,“时誉归之”。马周同时期的大臣岑文本说:“吾见马君论事多矣,援引事类,所古今,举要删芜,会文切理,一字不可加,一言不可减,听之靡靡,令人忘倦。”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中对马周的记载并不多,《隋唐嘉话》、《大唐新语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书中对马周的事迹记载得也很简略。但仅就《旧唐书》保留下来的马周的两篇奏擢看,马周的才能确非一般。特别是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的那篇奏擢,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种种弊端和隐患,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。所奏切中时弊,说理透彻,态度诚恳;具有清醒的洞察力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计个人得失的大无畏精神更是难能可贵。这篇奏章被毛泽东评价为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”,这种评价是极高的。

马周的品德主要表现在忠义方面。对皇帝提拔重用的恩情铭记在心,对君主忠心耿耿,对所担负的职务尽心竭力。《旧唐书》说:“周临终,索所陈事表草一帙,手自焚之,慨然曰:“管、晏彰君之过,求身后名,吾弗为也。’”在这一点上,马周比魏征高明得多,魏征曾经“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”,唐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。

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是很有主见的,战争时期注重人的才能,掌权以后更注重人的品德。马周在德才两方面都具备,所以深受重视。唐太宗曾评论说:“马周见事敏速,性甚贞正,论量人物,直道而言,朕比任使,多能称意。”这个评论应该说是很正确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